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年来,山东省济宁市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前不久,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的高性能立式加工中心、龙门加工中心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的实施,使企业部分技术指标优于国际标准。
山东蒂德精密机床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李莉莉介绍说:“该项目总授权的发明专利是7项、实用新型专利33项,提高了机床的精度及产品的稳定性。”
这十年,济宁市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从鼓励企业整合创新资源,积极承担国家、省科技项目,到推行科技攻关“全球揭榜”、“赛马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2013年以来,全市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重大创新工程等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00余项,牵头承担了全省唯一的“智慧化工园区”科技示范工程,实现了济宁市在制造业领域省级科技示范工程“零的突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5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105 项,其中,太阳纸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济宁市10年以来在此国家科技最高奖项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这十年,济宁市科技创新载体更加健全。2018年,济宁市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了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已落地产业化项目33个,对外投资17250万元,带动及引进各方投资超过50亿元,累计争取山东产研院资金支持3.05亿元。
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田雨表示:“济宁产研院定位就是济宁市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先试区,目的就是通过科技创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聚焦培育新兴产业和升级传统产业两大核心任务,坚持引进技术领先的高质量产业化项目,围绕全市‘231’产业,精准对接攀登企业,导入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帮助企业引进、实施新项目,促成实质性产学研合作,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截止目前,全市建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11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更加完善,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省级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1家、省级15家,基本实现了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全覆盖。
这十年,济宁市“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目前,全市共引进北京大学、上海交大、中科院软件所等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高校院所195家。积极打造“两图谱三平台”,依托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实时发布“全市企业研发需求”“全国重点技术分布”两张图谱,共收集技术需求478项、发布技术成果2425项,推介“济品济用”7个产业领域龙头产品395件。全市共建设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家、省级1家,院士工作站26家,进站院士27位,863家“攀登企业”中,与高校实现紧密合作的达到435家。
十年来,济宁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3年的199家增长到2021年的938家,增长37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3.64%提高到40.7%,提高了17.06个百分点。